深能环保又下一城:“垃圾焚烧的中国方案”破解海外“垃圾围城”困局
中国垃圾焚烧企业集体出海,东南亚成战略高地
不仅仅是深能环保,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号召下,中国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纷纷出海,服务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据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统计,2023年以来,中国企业新签约海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合作协议就多达17个,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很多企业表示,“走出去”已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
备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这一出海战略背后是三重力量的驱动,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及多项目实践迭代优势。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超1000座垃圾焚烧电厂,日处理能力达110万吨,国内市场趋近饱和,海外拓展成必然选择。中国焚烧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成本较欧美低30%-40%,且适应高湿度、低热值垃圾特性,在东南亚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目前,东南亚多国已将焚烧作为垃圾处理的核心路径,如越南规划到2030年焚烧占比提升至70%,泰国推出垃圾发电固定电价(约0.71元/kWh),为企业提供稳定收益预期。
挑战与破局: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尽管“出海”成绩显著,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地缘政治风险,部分国家环保政策波动频繁,如马来西亚曾因政府更迭暂停项目审批,需强化政企协同与本土化合作。
其次是融资瓶颈,海外项目投资回收期长(通常超10年),需拓展绿色债券、REITs等工具,三峰环境已在此领域先行试水。
再就是文化融合难题,焚烧厂选址常引发社区争议,中国垃圾焚烧企业“开放日+在线实时监测”的透明化运营经验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治理”的范式跃迁
深能环保等企业的出海,不仅是一场技术与商业的远征,更是中国环境治理智慧的全球落地。展望未来,当沙巴州的垃圾转化为绿色电力,当河内项目的烟气数据实时传回中国,中国垃圾焚烧行业正以“清洁、高效、兼容、和谐”的方案,重新定义全球固废治理的规则与未来。这场绿色革命,终将让“中国标准”成为发展中国家破解“垃圾围城”的共同选择。
为总结提炼中国垃圾焚烧行业发展的经验和优势,展示中国垃圾焚烧产业的形象,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委会联合“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将在编撰出版《垃圾焚烧的中国方案》基础上,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指导,服务中国垃圾焚烧产业出海!
深能环保的出海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标准+社会融合”的双重示范。其哈萨克斯坦项目通过非预先考察获得政府信任,将传统焚烧厂更名为“能源生态园”,推动中国环保理念的跨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