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高:以智能化为抓手助力垃圾焚烧厂提质增效,已成为存量发展时期的行业共识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拐点,AI技术成为破局关键。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云高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明确指出,当前行业运行管理存在的痛点难点:一是垃圾热值不稳定、垃圾焚烧不稳定,工况波动大,传统控制方法无法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自动控制,人员劳动强度大;二是烟气指标控制难度大,环保耗材量大;三是垃圾库管理粗放,入炉垃圾质量得不到保障,垃圾质量基本靠人为判断,因操作人员水平差异,极易造成炉内温度低而大量投入燃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行业效率提升,更对绿色发展提出严峻考验。
郭云高秘书长分析指出,经过十年高速发展后,行业已进入"过度超前建设"的恶果期——产能过剩。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全国焚烧企业数量为1010家,有焚烧炉2172台,焚烧能力约111万吨/日。整个行业不仅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还超额完成了38.75%。5年规划,2年完成,随之而来的是,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抢垃圾”大战一触即发!同时,政策变动也随之而来。2023年初,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明确绿电溢价及中央补贴不能兼得,这意味着未来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收益水平将和发电量直接挂钩,而非依赖财政补贴。在多重压力下,郭云高强调:"以智能化为抓手助力垃圾焚烧厂提质增效,已成为存量发展时期的行业共识"。
目前AI技术在垃圾焚烧全流程中的应用已形成完整闭环,覆盖进料、焚烧、余热利用、排放控制等各个环节。以绿色动力环保集团为例,其与阿里云合作研发的“垃圾焚烧全过程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在北京通州项目中成功落地,成为智能化转型的典范。通过火焰图像识别技术替代传统人工"看火",实现燃烧状态的数字化监测,极大降低主观判断的误差;依托大数据预测模型优化垃圾库管理,减少因垃圾成分造成的能量损耗,上网电量显著提升;借助自主学习和大数据训练,快速诊断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机组安全、环保和长周期稳定运行。
当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垃圾焚烧项目开展智能化升级探索和实践,如城发环境鹤壁项目、广州环投福山项目、瀚蓝环境南海项目、浙能锦江昆明项目、三峰环境御临项目、上海嘉定项目等。郭云高补充到,尽管目前智能化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但从部分实践案例来看,垃圾焚烧发电厂通过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燃烧的稳定性提升、工作人员操作量降低、环保物料单耗下降等方面成效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在推动垃圾焚烧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不仅关注技术革新本身,更致力于将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转化为可操作、可推广的标准与实践。近期我会编制的《垃圾焚烧的中国方案》一书,解析了我国焚烧处理垃圾领域的发展逻辑,基于工业化发展与城市生态治理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中国垃圾焚烧“清洁、高效、兼容、和谐”的综合特点。我们热忱欢迎广大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贡献你们在垃圾焚烧智能化领域的宝贵经验、创新技术与典型案例,一同为《垃圾焚烧的中国方案》注入实战智慧,使其成为行业前行的灯塔!
未来,中华环保联合会能源环境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推动行业智能化创新,助力更多企业借鉴绿色动力等先行案例的成功经验,通过技术升级实现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的协同提升,为 “无废城市” 建设与双碳目标达成贡献智慧力量。